1997年我满了六十以后,凭老年证我同我姐去看了一下我们富顺县的文庙,我姐比我大近十岁,没有老年证,守门的认证不认人,我还是得买票。这是离我家最近的一座孔庙。富顺县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名学者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王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来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宋代在雁塔刻名的进士即有67人之多。有“富顺才子内江官”之说。
富顺文庙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历经20余次修茸,始成今日雄秀川南的规模。文庙占地632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完全仿照山东曲阜孔庙格局营建,具有典型孔庙格局和清代古建风格。
文庙正面临街红墙上嵌有“数仞宫墙”四个拂金大字,左右是“圣域”、“贤关”二门。进门第一个庭院,前端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建造的泮池,池上有石桥三座,正中为拱桥,两侧为平桥,拱桥上盘踞着5条石龙;泮池两侧为“礼门”、“义路”。泮池后是棂星门,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由三座四柱三开间的巨型石枋组成,面阔22.4米,十二根石柱顶端是昂首冲天的蟠龙,正中两根高达12.65米,中间石坊上部前、后刻有“棂星门”三个金字,两侧石枋前、后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个金字;石坊还刻有精美的浮雕,为国内少见。棂星门左右为名宦祠、乡贤祠,后为大成门。
中院可依两侧石梯上月台,直进大成殿。丹墀正中坎间有宽4米、斜高3米、造型十分精巧的九巨龙石镂空浮雕。大成殿面阔30.2米、进深21.3米、通高25米,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几经维修,现存建筑为典型清代风格。其木雕、泥塑,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后院正中是崇圣祠,原为供奉孔子祖先之地,左右为“龙池”、“凤穴”,庙后最高处为歇一亭,有孔子全身阴刻坐像,据县志记载刻于元代。
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态,围墙环抱,主体部分均为琉璃屋面,使主次分明、殿阁相间、井然有序地组成了富丽堂皇的建筑群。我国古建专家罗哲文称其是“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珍品”、“古建精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文庙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彻底修葺。
引人关注的是 1986年11月,四川省富顺县文庙的工作人员对文庙例行维修,翻修崇圣祠时,在正脊亭塔式宝鼎内发现了一尊高约28厘米的黄色琉璃质裸体童人。裸体童人面带微笑,背北朝南,右手指天,左手示地,身穿肚兜,下体赤裸,造型生动,独具匠心。 这个被列为“巴蜀之谜”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和震惊。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十分感兴趣,欲破解这个谜团。关于“裸男”之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明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文庙里的裸体人像抑或就是西方文化冲击东方文化的一个信号,是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二、2000多年封建礼教对“性”的禁锢是后代对孔子思想的曲解,裸体童人的出现是对儒学思想的全新诠释;三、是生殖器崇拜的产物或表现;四、这个塑像为明代文物,它可能和当时出现的哲学思想“童心说”有关;五、它是“三教合一”的产物;六、是神化了的孔子降生像;还有一些人却觉得,它不过是匠人的一种“小把戏”,只是市民艺术的再现,用不着大惊小怪。当然,也有论证这是希望孔氏家族绵延不绝,希望儒家发扬光大的,并称这符合孔子对“天”、“孝”的看法。
富顺文庙现存建筑据说多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至二十年(1840年)所建。文庙后倚神龟山,前临大街。在建筑的布局上,由南而北,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随地势和台基逐层升高,但在建筑的体量上,都没有超出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体现出大成殿在整个布局中的重要性。
富顺文庙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布局,四周红墙环抱,建筑平面布局紧凑。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分布于两侧,形成三进庭院。中进和后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与两侧次要建筑都有廊道相连。文庙总宽46米,纵深150米,占地约11亩,其中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我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文庙。
泮池,呈半月形,周围有石栏环绕。池上架设三座石桥,俗称“状元桥”,桥两侧亦设石栏。中间一桥长9米多、宽近两米,拱高近两米,两侧桥长要短些、中间圜桥桥面原浮雕“龙戏珠”图案,现在图案为后来恢复的。由十一块雕有龙的石块砌筑,组成石龙五条:两边各两条,龙首均朝向中间仅露出头部的龙,两侧四龙宛然游于云中,龙身若隐若现,但龙的神态远不如以前矫健灵活。左、右两侧圜桥的桥面为平桥。
“棂星门”是富顺文庙甚至四川现存文庙中同类建筑中颇具特点的一座建筑。由三座四柱三门冲天柱式石坊并峙组成,柱为方柱,柱顶端刻蟠龙,龙腾云绕,龙昂首冲天,两两相对。柱前后有抱鼓石。三座石坊,无论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装饰上都突出中间石坊即“棂星门”的尊崇。正中“棂星门”坊当心间处于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前与冸池正中的圜桥正对,后与戟门、大成殿等建筑的明间相对;“道冠古今”坊和“德配天地”坊当心间分别与冸池两侧的平桥及宫墙两侧的“圣域”、“贤关”门正对。“棂星门”雕刻精美,刻饰以龙为主,有形态各异的龙50余条。当心间用四石枋隔成三花版,上额素面,顶部浮雕正面坐龙一条。坊心镌刻“棂星门”三字。中层花版浮雕“十八学士”图,下层花版浮雕“五老祝寿”图。石枋浮雕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图案。雀替背面浮雕“鱼化龙”:鱼身龙头,作鲤鱼跳过龙门之后化作龙的情形,构图别致,寓意求学寒窗的学子“登科及第日”,正是他们“鱼龙变化时”,为我国文庙中仅有。次间坊额透雕“寿”字。两侧石坊的坊额当心间上面刻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楷体字外,下坊额和石枋均素面,雀替雕刻龙、缠枝花草等。抱鼓石的两面根据抱鼓的形状采用传统建筑彩画中软卡子与硬卡子方式雕刻龙、凤(棂星门)及瑞草、祥花等。
乡贤祠、名宦祠位于棂星门两侧、大成门前两侧,南与礼门、义路相连,北面为更衣祭器所。乡贤祠和名宦祠均为平面减柱、彻上明造,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梁架。脊檩架于礼门、义路和东、西更衣祭器所的山面中柱,位于前两者的脊檩下,故屋面低,与礼门、义路和更衣祭器构成马鞍形。脊顶装饰残缺。前檐在二层穿枋下加一挑枋,承挑屋面,后檐墙体封护。单檐悬山屋顶。覆盖青筒板瓦,通高5.4米。前檐柱间施六抹隔扇,平行直棂隔扇心,绦环板和裙板均未施雕饰。中槛上置走马板。
东、西更衣祭器所。位于戟门的东、西两侧。南与名宦祠、乡贤祠毗邻。平面呈凸字形,由前后两间组成,前面为祭器库,后为更衣所。祭器库面阔、进深均为一间。更衣所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柱网采用减柱和移柱。穿斗式梁架构架,单檐歇山青筒板瓦顶。
戟门,即大成门。戟门南为名宦祠、乡贤祠,北与东庑、西庑相连。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明间的台基前设御路踏道及垂带踏道,御路1.78米,中高浮雕正面升龙,四周浮雕双龙戏珠。稍间台基前设垂带踏道。
大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穿斗式梁架构架。除檐步架外,其余各步架基本相等。大成门正脊较其他同类建筑多增加了一层花瓦,也就是说在陡板盖板上又施一层嵌瓷几何图案花瓦脊,花瓦脊上再施一层绿色琉璃镂空“T”形连续勾连装饰,最上面才是拼接的云龙琉璃砖:脊上四龙,昂首朝向正中六重宝珠宝顶,宝顶两侧各有一犼。宝顶前后用四条铁链牵引固定于屋面。脊两端置鱼龙吻。整个大成门屋顶的颜色极丰富:正脊和垂脊、戗脊均用白瓷嵌瓦条,正脊的四个瓦条均如此,陡板的几何形外框部分均用青花瓷镶嵌,框内莲花等图案用白瓷浮嵌。正脊的花瓦脊也是如此,但采用平嵌和浮嵌相结合的装饰技法,脊顶为黄绿相间的琉璃砖。另外,富顺文庙大成门屋面装饰上较多地使用仙人形象,如垂脊的嵌瓷靠背上部和砖的顶部均灰塑福、禄、寿星等单人形象。脊部的青、白、绿与屋面的黄色琉璃瓦相辉映,颜色杂而不乱,装饰效果极强。
作为文庙主体建筑的大成殿,在整个建筑群中其等级是最高的。其一,建筑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回廊的重檐歇山式,屋顶铺黄色琉璃瓦,建筑的开间是整个建筑群中最大的。其二,建筑的装饰上以龙为主要装饰题材,包括撑栱、挂落等雕刻、台基护栏上的雕刻、月台装饰和位于其前正中的丹陛石及两侧的垂带踏道的台级数。丹陛石由三重龙云环绕中间高浮雕的正龙,总共九条龙,垂带踏道也是九级,数字“九”暗含其等级是最高的。
大成殿与其前面的拜台组成“凸”形平面。拜台用青砂岩砌筑,台边置石护栏。拜台有两层、五个踏道,两侧踏道的垂带亦雕刻装饰图案,上为铺首衔四方连续万字纹,侧面为卷草牡丹。拜台正面丹陛石两侧各圆雕一龙头,龙口中含珠,一爪衔珠。丹陛石宽4米,高3米,浮雕九龙,雕刻精细,形态生动。从与拜台前的雕刻看,其叠压于雕刻上,并打断了雕刻的连续性,似为后来所放置的。拜台周缘的雕刻图案系用多块砂岩拼接而成,采用平面浮雕技法,题材有“鱼化龙”、“封官得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祥瑞、植物花卉、“四艺”及博古。第二层台基两侧为素面,正面浮雕漫漶不详,正中置一整石雕刻笔架山,正面浮雕“双龙(螭龙)抢宝”。丹墀右侧有一水井,名曰“芹井”,专供洗涤祭祀器皿用。
大成殿台基用青砂岩砌筑,正面亦圆雕含珠龙头一个,两侧各设一垂带踏道。稍间及两侧台缘绕以花栏杆。大成殿为带回廊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平面柱网采用减柱造,共用柱五十根,其中殿中心四柱最粗,直径0.7米,柱础石也大于其它柱石,浮雕“二龙戏珠”、“封官得禄”等图案;其余立柱直径在0.5米左右,柱础为多边形,浮雕“鱼化龙”、瑞兽、花草等。大成殿为带回廊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建筑等级较高。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金柱间施两重穿插枋和一重抬梁枋,抬梁枋上托五架檩,形成抬梁式构架,由于梁架的间距较小,梁间使用柁橔。各步架间距较窄,这是四川地区同类建筑的做法。
屋顶铺黄色琉璃瓦。结构与装饰技法与大成门的正脊相同,只是在宝顶下以白瓷平嵌几何形框,框内灰塑、浮嵌“麒麟吐书”。宝顶前后用四条铁链固定于屋顶坡面,索钉处置一圆嵌瓷卧狮固定。两端为鱼龙吻。垂脊前置花瓶靠背。围脊、垂脊、戗脊及正脊均采用嵌瓷装饰,题材有花卉、博古等,脊上施烧制的琉璃砖拼接图案。围脊滚筒底瓦处流空,上、下瓦条及陡板的几何形框均使用青花瓷片平嵌,脊正面有“天开文运”四字,黄字绿地,很是醒目。脊正中立浮嵌瓷双狮拥“一品(瓶)富贵”宝顶。合角处置合角吻兽。戗脊前置戗兽,翼角上置灰塑夔龙。大成殿内现仿照山东曲阜孔庙塑像,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内原有御书三巨匾:“万世师表”(康熙二十五年)、“生民未有”(雍正元年)、“为天地参”(乾隆三年),均金朱涂绘,熠熠生辉。
大成殿东、西两侧各有廊与东庑和西庑相通。东庑、西庑结构相同。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北连庑廊可通大成殿的台阶两角。由于富顺文庙中轴线两侧的次要建筑彼此相连,因此在屋面的处理上有所区别:南与更衣祭器所相连,为保持与其的一致性,南面为悬山式,同时又为了显示该建筑的等级,北面又采用歇山式,类似的做法也见于犍为县文庙戟门。东庑、西庑为平面减柱、彻上露明造,穿斗式梁架结构。明间与次间减去中间两柱,仅存前、后檐柱,形成相对宽敞的空间以满足陈设先贤、先儒的牌位及供器。前廊为双步。前檐施隔扇门,中槛上施棱形横风窗,上槛施走马板。后檐墙砖砌封护。前檐单挑撑栱挑檐构造。
东庑、西庑为黄色琉璃瓦顶。正脊和戗脊上、下瓦条平嵌青花瓷片,陡板全部灰塑而不作嵌瓷。正脊上塑四条九曲琉璃走龙行于云中,两两相向正中三重琉璃宝顶。宝顶左右或置羊,或置狮。两端置琉璃鱼龙正吻。歇山垂脊前置靠背花瓶,脊上施一螭龙,龙首,蔓草身,翼角置一昂首龙头。
崇圣祠是第三进院落中的主体建筑。为带回廊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前面有月台。正面正中为中整石高浮雕和圆雕的正面四爪云龙丹陛石:龙首圆雕,龙身与云、山为浮雕。丹陛石嵌于石条框内。月台的陡板用石柱分割,正面分为三部分,中间用石砌筑,两侧嵌一雕出盘子的整砂岩石。两侧面亦分割为三部分。角柱埋头及短柱柱身当均施减地浮雕。月台阶条石正面及踏道的垂带均施剔地浮雕,题材有“喜上眉烧”、“四艺”、“螭龙”(垂带)等。崇圣祠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廊宽4米,左右廊宽3米。前檐施六抹隔扇,后檐及山墙用木板封护。穿斗式、抬梁式混合梁架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面。金柱间施两重穿枋和一重抬梁枋,抬梁枋上立蜀柱和梁,形成五步架。中间一重枋延长出挑,撑托重檐的前、后屋檐。除雷公柱施角背以加固柱外,余均不施。金柱与廊柱间施两重穿插枋,上层枋上施一大一小座斗两个,大座斗上立重檐的檐柱,为了稳固,与金柱间又施两重穿枋。檐柱间以承椽枋,枋上施横风窗。小斗上施蜀柱,柱上为下檐的后部檐桁,该桁即承屋面的围脊。挑檐枋与挑檐桁相交处施垂花柱,垂花柱间施挂落。挑檐枋与廊(檐)柱间施雕刻的扁平撑栱。檐部施鹤胫龙骨。
崇圣祠东、西两侧设廊与会馔厅相连。崇圣祠的屋面是整个主体建筑中唯一的覆绿色琉璃瓦者。脊的结构和装饰技法均与大成门、大成殿相似,保持着整个建筑的统一风格。有意思的是,三重亭阁式宝顶的底部正中置一裸体男童俑。男童俑高约28厘米,黄色琉璃质。童人背北面南,身穿肚兜,下体赤裸,面带微笑,右手指天,左手示地。男童制作细腻,造型生动。何以在神圣庄严的崇圣祠宝顶中出现如此不严肃的裸体男童,男童又是何人?从1986年11月发现以来,就引起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类似的情形在渠县涌泉镇的贾氏节孝坊也有发现,坊心正中高浮雕一男裸体童。围脊瓦条用彩瓷平嵌,陡板内灰塑、浮嵌“麒麟吐书”、“三阳(羊)开泰”、“大狮小狮”、“四艺”、博古及富有生活气息的双兔白菜等题材。
东、西会馔厅会馔厅位于崇圣祠前的东、西两侧。在现存四川文庙中,将会馔厅作为次要建筑置于大成殿与崇圣祠之间还是孤例。一般来说,崇圣祠前两侧当为东、西配殿,是祭拜宋代朱熹等五大名儒之父的场所,而富顺文庙何以无东、西配殿而设会馔厅?会馔厅减柱造,进深一间,廊深3米。北有廊可达崇圣祠。会馔厅为穿斗式构架,彻上露明(现会馔厅为后经改建者,后檐又增加一间。单檐悬山式屋面,覆盖褐色筒瓦,脊上有灰塑龙和花草。
敬一亭位于崇圣祠后条石砌筑的高3米多的保坎上,为文庙建筑群中位置最高者。敬一亭建于元代,现敬一亭为新修重建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穿斗式梁架。中柱通柱直达脊檩,中施一穿枋,枋上施走马板,枋下施挂落。中柱与角檐柱间施斜穿枋,枋上施柱,柱上架梁,形成亭的歇山山面构架。象、狮、龟等兽形柱础,雕刻粗犷。单檐歇山顶,屋面陡峻,覆黄色琉璃瓦。明间内有高2米多、宽1米多的石碑,线刻孔子像,刀法遒劲,飘逸有神。据《县志》记载为唐代吴道子画,南宋绍兴十五年秋八月余杭成均石刻。于元代转刻竖立于此。惜其面部稍残。
龙池位于崇圣祠的西北角,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的龙池,“相传应龙曾飞处”。崇祯年间,贡其志修葺文庙时,由于久无人治理,龙池接近于死水池,成为蛙的乐园。贡其志用石栏围砌,池用石砌筑,池为之大为改观,“山漏莹中,紬来清冷,生人肌栗。试一凭栏,奋然有蛟龙得雨。”解放初,石栏被拆除,后经恢复。
富顺文庙依山就势而建,整个建筑群的布局由南向北而逐层抬高,形成视觉上的一种通视效果;但主体建筑的地位的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而是通过建筑本身的体量、建筑结构、装修和装饰等方面强烈地对比出来。整个建筑多为琉璃瓦覆盖,光泽璀璨,宏伟壮观。除崇圣祠为绿色琉璃筒瓦之外,其它的主要建筑均为黄色琉璃筒瓦,其中还包括廊庑等次要建筑,与光绪末年升祭孔为大祀后的历史事实相吻合。
从富顺文庙建筑群的格局看,富顺文庙南北长150米,东西总宽约46米,为纵狭长形。在建筑个体的设计上均较高,即纵向上加高,以从立体上减弱这种平面上的狭长视觉比例差。这种情况几乎在主体建筑中都存在。如棂星门为三座独立的四柱三间牌坊式建筑,中间一座明间的柱高12.7米,为四川现存同类建筑中最高。戟门、大成殿、崇圣祠及东西两庑,在屋顶的脊部多加一层,即在陡板上又加一层花瓦装饰,其上再置烧制的琉璃砖的装饰,大成殿的正脊高达3米多,宝顶高近2米。次要建筑中两庑的脊部亦是如此。因此中槛以上以枋代横风窗。同时为了保持各建筑间的协调性又用廊道相连。通过上述方式的处理,富顺文庙平面虽狭,建筑虽多,但拥而不挤。
从富顺文庙的建筑构架和装修、装饰等方面,可以看出其建筑文化的多元因素。首先,从建筑的整体风格看,建筑构架的做法、夸张的翼角、屋顶的装饰(脊)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的风格;其二,从单体建筑的结构看,主体建筑,包括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廊的装修具有苏式建筑的特色。其三,建筑屋顶装饰上使用嵌瓷工艺,明显是吸收了明清以来广东潮汕地区工艺技术。
作为一种模式化的建筑群,富顺文庙在建筑布局上特点不鲜明,而其建筑装饰的技法和题材内容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为四川省内其它同类建筑中所少见。在建筑装饰工艺上,采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灰塑、嵌瓷等工艺,有的木雕还在雕刻后进行了绘彩处理,而不同的工艺、技法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
装饰题材和内容上,包括龙凤、博古、花卉、瑞兽和寓意祝福、吉祥的图案题材等,即使是同一题材,在不同的装饰题材中具有不同的形象,如使用最多的龙题材,在大成殿的装饰中,无论月台的石雕还是撑栱、檐枋和隔扇门裙板上的木雕,除龙的神态各异外,龙的形象以五爪居多,是真龙;而见于棂星门、月台、大成殿柱础石、檐枋等处的“鱼化龙”雕刻,龙的形象为四爪,为草龙,以此表现跳过龙门的鱼虽化为龙,但是草龙,不会也不可能成为真龙。另外,同样是“鱼化龙”题材,构图并不雷同,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法。
我们在文庙里照了好几张相,才走出文庙。逛了一下富顺新城区。这几张相不久前我把它藏起来准备写博的,现在还找不知藏匿到哪里去了。只好暂时在网上取。我现在的家到富顺文庙只一小时车程,要去重新照几张相也不难。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